北京時間6月10日凌晨,蘋果在一年一度的WWDC開發(fā)者大會上發(fā)布了iOS 26,并稱其為“有史以來最大規(guī)模的設計更新”。
iOS 18(左)與iOS 26
然而,不少人實際體驗下來,這次被冠以“Liquid Glass(液態(tài)玻璃)”之名的界面革新,既熟悉又陌生,既有未來感,也讓人聯(lián)想到十多年前的iOS 7時代。蘋果試圖用一個看似全新的設計語言,為iOS注入新鮮血液,但從某種角度來看,這更像是一次視覺上的溫習,而非真正的突破。
那么,iOS 26與iOS 18究竟有多大不同?“液態(tài)玻璃”是否真的代表了蘋果設計的新紀元,亦或只是為了掩蓋AI領域的遲緩進展而精心包裝的“煙霧彈”?本文將深入解析iOS 26的設計演變、實際體驗與背后動因。
iOS設計演化軌跡
回顧蘋果系統(tǒng)設計的歷程,2013年的iOS 7是個關鍵節(jié)點。蘋果一舉拋棄擬物化風格,轉而采用扁平化設計,配色更鮮明、界面更干凈、動畫效果更流暢。這一變化至今仍影響深遠,其色彩語言與模糊背景處理技術一直延續(xù)到了iOS 18。
iOS 7(左)與iOS 26對比
而iOS 26的“液態(tài)玻璃”并非對現(xiàn)有視覺體系的推倒重來,更像是iOS 7模糊美學的一次進階與再包裝。蘋果解釋稱,“液態(tài)玻璃”通過實時渲染模擬玻璃折射光線的方式,并加入動態(tài)高光反應,試圖營造出更加真實、靈動的視覺體驗。這種玻璃質感不僅出現(xiàn)在控制中心、鎖屏、按鈕等常規(guī)界面中,連App圖標本身也變得更具通透感和立體感。
但必須承認的是,這并不是史無前例。早在2007年,微軟Windows Vista就推出過Aero玻璃界面,Windows 7時期甚至更為成熟。盡管那時的技術尚不具備動態(tài)反應能力,但視覺語言的“借鑒痕跡”在iOS 26中仍可見一斑。
Windows Vista(右)毛玻璃效果
設計統(tǒng)一?蘋果早干過
蘋果在此次發(fā)布會上大力強調跨平臺設計統(tǒng)一,聲稱“液態(tài)玻璃”將成為Mac、iPad、iPhone等設備之間的“視覺粘合劑”。聽起來很新鮮?其實早在2014年macOS Yosemite登場時,蘋果就開始推動iOS與macOS之間的設計融合。到了2020年的macOS Big Sur,系統(tǒng)圖標正式變?yōu)轭愃苅OS的圓角矩形樣式,Dock欄也變得更像iPad。
從這個角度看,iOS 26的統(tǒng)一視覺策略并不新鮮。它更多體現(xiàn)了蘋果一貫的設計理念延續(xù),而非一次全新的設計冒險。
盡管整體設計并未“顛覆認知”,但iOS 26仍有一些值得稱道的細節(jié)。例如,新推出的“Clear”透明圖標主題,徹底打破了圖標與背景之間的邊界。這種效果曾經(jīng)只能通過越獄工具如WinterBoard實現(xiàn),如今用戶可以原生體驗。搭配動態(tài)壁紙和控件自定義,iPhone主屏幕的個性化空間進一步擴大。
iOS 26(右)新增透明圖標
另一項進步則是系統(tǒng)級動態(tài)元素的加入。相比iOS 18中較為死板的菜單和選項卡,iOS 26中的許多交互元素如標簽欄、按鈕,具備了自動隱身與變形能力。例如在Apple News中,當用戶滾動閱讀時,底部導航欄會自動縮小甚至隱藏,最大化可視區(qū)域。Safari中的URL輸入欄、返回按鈕等,也采用了更圓潤且富有玻璃質感的設計,提升了整體協(xié)調度。
iOS 26(右)加入動態(tài)UI元素
在相機應用中,UI元素得到了精簡,操作更直觀,視覺層級更清晰。而所有這些視覺變動,都仰賴蘋果A18系列芯片的圖形渲染能力支持。
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來看:蘋果為什么在2025年選擇推進這一視覺更新?或許,這是一種“轉移注意力”的策略。
iOS 26(右)相機界面更簡潔
自2023年推出Apple Intelligence戰(zhàn)略以來,蘋果在AI領域的進展相對緩慢。2024年WWDC上承諾的Siri個性化上下文理解、App內智能操作等關鍵功能并未如期落地,甚至引發(fā)了兩起針對蘋果虛假宣傳的訴訟。
面對AI落后、輿論壓力上升的局面,蘋果或許希望通過“更美的iOS”來轉移外界注意力。在今年WWDC 2025上,“液態(tài)玻璃”的展示排在最前,視覺演示炫目無比,甚至展示了形如放大鏡、玻璃鏡片的設計開發(fā)工具。相比AI,這場視覺秀顯然更容易贏得掌聲。
iOS 26為未來鋪路?
蘋果官方表示,“液態(tài)玻璃”不僅是一次界面更新,更是未來設備形態(tài)的設計基石。有傳聞稱,蘋果正在研發(fā)一款全玻璃iPhone,代號“Glasswing”,預計將在2027年作為iPhone誕生20周年紀念款推出。這款設備據(jù)稱將沒有邊框、沒有挖孔,通體由一整塊玻璃打造,正如“玻璃翅膀”的寓意一般輕盈、透明、未來感十足。
“液態(tài)玻璃”效果
如果傳言屬實,那么iOS 26就是一次未雨綢繆的布局:提前熟悉這種玻璃視覺語言,為新硬件做用戶心智預熱。從這個角度看,“液態(tài)玻璃”或許不止是一個“樣子貨”。
是創(chuàng)新 還是“玻璃糖衣”?
誠然,iOS 26并非毫無亮點,但它距離蘋果宣稱的“最大更新”顯然還有不小差距?!耙簯B(tài)玻璃”質感出眾,但本質上仍是一次延續(xù)與優(yōu)化而非顛覆。從設計角度看,它并沒有徹底改寫用戶的使用方式,反而可能只是為了一場AI落空的發(fā)布會做出的一次“顏值補救”。
不過,正如iOS 7引發(fā)的設計轉型影響了蘋果十余年,iOS 26或許也將在未來幾年,成為所有蘋果設備統(tǒng)一視覺體驗的起點。不管是“玻璃糖衣”還是“美學革新”,它至少再次證明了一個事實:哪怕是在一個逐漸趨于飽和的移動操作系統(tǒng)時代,蘋果依舊能靠顏值掀起一場不小的風波。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(lián)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