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河網訊 (記者 朱麗文)“我做事情不愛含糊,干一項就要成功一項,義務守護將軍洞這么多年我沒有怨言。”老黨員張愛華雖然已經 84歲,但精神抖擻、思維清晰,說起守護將軍洞,滔滔不絕。

2025年7月1日,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4周年,河南文明網聯合河南日報社、大河網、信陽文明網開展河南省全國文明家庭話家風網絡直播活動(第二期),本期嘉賓邀請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張愛華家庭、朱華梅家庭做客直播間,圍繞傳承紅色家風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進行交流分享。
張愛華家庭——用一生的腳步丈量信仰的高度
張愛華第一次真正“認識”紅軍,要從那次“重生”說起。
張愛華的父母都參加了紅軍,1947年冬,國民黨軍隊突襲了張愛華父母的住所,當時不滿七周歲的張愛華被扔進了河里,很幸運地被隱蔽在附近的游擊隊員救起。她從高燒昏迷中醒來的時候,已經在部隊醫院,眼前都是戴著五角星帽子的人。
那種刻骨銘心的重生感覺,在張愛華的心靈里扎了根,永生難忘。
張愛華義務守護“紅軍洞”,是從一句囑托開始的。1964年 4月 23日,新縣家喻戶曉的傳奇英雄劉名榜回到了家鄉郭家河鄉,機緣巧合中他對張愛華說:“你年輕,是革命的后代,那些山洞里有你先輩的足跡,你要保護好,不要被人損壞了。”張愛華使勁點了點頭。誰都沒想到的是,張愛華這一點頭,就守護了61年。

張愛華的堅守,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她的孩子們。
張愛華的二女兒潘莉告訴主持人:“我的母親是個善良、勇敢、堅守承諾的人,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會想到她,她的精神鼓舞著我們從容面對困難和挑戰。小時候,她經常帶著我們一起到山上去行山砍路,身體力行的教育讓我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,從小就在我們心里種下愛國愛家的種子。媽媽不僅感染了我們,還通過義務宣講把這些紅色故事講給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聽。”
張愛華把紅軍精神融入家風家教中,用“家庭會議”的管理培養著四個兒女:“我們每年會召開四次家庭會議,主要內容是協助母親整理相關資料,講好紅軍洞的故事,共同把母親用一生所做的這件好事繼續做好。”
朱華梅家庭——用靈巧的剪刀雕刻歷史的足跡
在信陽市商城縣,朱華梅是個名人,作為剪紙和葉雕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,她創作了《我的紅軍爺爺》《商城起義》等一系列紅色故事剪紙。
在直播間,提起紅色歷史,朱華梅提起了自己的爺爺:“我爺爺參加過游擊戰和抗日戰爭,他身上一道道疤痕是我最深的記憶,他常說,干革命要艱苦樸素,要珍惜好日子,團結助人,這樸實的道理成了我們家的根。他的話,就像他當年守護的紅旗,在我的家里一代代傳了下來。”

艱苦奮斗、勤儉樸素、感恩奉獻,這是爺爺留給朱華梅的“傳家寶”,也成為她后來創作《我的紅軍爺爺》時刻畫人物情感的重要依據。
老一輩革命者艱苦樸素、吃苦耐勞和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從小就在朱華梅的心中扎下了根。十多年來,侍候常年臥床的婆婆占去了朱華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面對這些,她從無怨言,總是身體力行,帶動全家人善待老人、孝順老人。
“我媽對我們的影響,那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,是親身示范‘做’給我們看的。她搞剪紙創作幾十年,一張紅紙、一片葉子都看得非常珍貴。剪下來的邊角料,哪怕很小一塊她都舍不得扔,用這些邊角料做書簽、做賀卡、做裝飾畫,用她的話說,那就是東西再小,用對了地方就是寶。我們家吃飯,碗里從來不留飯粒,盤子里的菜一定吃干凈。”朱華梅的兒子花翔說道。
張愛華用腳步丈量信仰,朱華梅用剪刀雕刻歷史,這兩種傳承看似不同,卻都讓無形的紅色精神化作了看得見、摸得著的行動。
編輯:王曉穎審核 :安艷鴿
鄭重聲明: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,多謝。